站内搜索
关键词
范围
刻在碑上的字,会被时间风化;拍在照片上的像,会因岁月而褪色 ; 许下的誓言, 会因人心而改变。可是为什么,你们的名字刻骨铭心,你们的故事恋恋于 心,你们的精神永存于心。或许,不管存放多久,都会清晰如昔。 ——题记
烽火多年 一朝和平

强国梦 我们的梦

查看:29   

  此心安处是吾乡
1935 年 12 月 9 日,北平(北京)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,反对华北自治,反抗日本帝国主义,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,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。12月 12 日,北平学生举行第 5 次示威游行,高呼“援助绥远抗战”、“各党派联合起来”等口号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。小日本残害中国无数鲜活的生命,他对中国人民犯下罪行罄竹难书。但是中国新一代青年力量让全中国看到了希望。一腔热血,一方和平梦想,他们用行动在证明“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”。
  “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。”血气方刚的男儿扛上抢,挺直腰杆,奔赴战场。或许军人的一生中,在即将洒血热土的那一刻,内心有很多个向往,内心有很多次憧憬,内心也有很多次徘徊,但是每一回战役的腥风血雨,每一次呐喊的歇斯底里,每一滴汗水与泪水交融,无不历尽了心路,淋漓了人生,他们为了男人的尊严,为了祖国的尊严,抛头颅,洒热血,向着和平的世界迈进。
  “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百里路云和月”,抗日的人民生 和月”,抗日的人民生”,抗日的人民生来就不是懦夫。他们用自己的身躯守住城池守住祖国的江山,他们的精神是一段血脉一段血脉升华的,他们的人格是一节骨一节骨高起来的,他们的人生是一寸光阴一寸光阴抗争到底的,在英雄眼里,没有投降,没有屈服,更没有退缩与胆怯。
  1935 年 12 月 9 日凌晨,广大爱国学生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。东北大学、中国大学、北平师范大学等校学生举着大旗和标语,分别朝着新华门进发。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近千名爱国学生离城较远,到达西直门时,城门已被军警关闭,请愿队伍无法进城。两校学生就在西直门一带召开群众大会,向附近居民和守城军警进行抗日宣传。杀气腾腾的机关枪面前他们毫不畏惧,高举旗帜,高呼救国,“一二?九”的抗日怒吼,震撼了古都北平,传遍了国内外。那是怎样勇敢的一份爱国情?那是一颗怎样澎湃的爱国心?
凄婉曲 强者音
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,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,淡如烟,淡如雾,山也虚无,树也虚无,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,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,而是烟雾之中,星点之下,月影之侧的坚守与希望。
  “一二?九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,并吞华北的阴谋,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,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。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,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。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。看到了吗?寒风凛冽,滴水成冰,北京大学学生黄敬在电车上演讲;南京学生在国民中央政府门前示威;全国掀起抵制日货运动;清华女大学生陆璀在北平西直门外进行抗日宣传;杭州学生在游行。为了赶走豺狼,为了迎来红旗飘扬的日子,为了听到解放号角的响起,他们在努力,他们在坚持。
  还记得游行队伍抵达前门时,遇到大批军警和保安队的阻截,爱国学生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,没有退怯,坚持爱国游行示威,派代表与军警交涉,要求打开城门。还记得夜幕降临时,他们没有离开爱国第一线,当大批军警挥刀舞棍从四面八方向学生扑过来,在毒打之下学生仍高昂头颅。还记得那样一幅血腥的画面,学生被砍伤,街道上血迹斑斑,惨不忍睹。宣武门前,爱国学生遭到上千名军警的血腥镇压,有二三十人被捕,近 400 人受伤。是什么让他们信念如此坚定?是中国数亿万同胞渴望和平的希望给了他们力量。
  黄河两岸,大江南北,响彻了抗日救亡的号角,爱国学生是永不熄灭的希望火种,英勇斗争,一往无前,奏响了祖国壮丽的华章。
为天下立新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
  历史的车轮悠悠荡荡,载着几多荣辱,带着几缕沉思,驶入了一个新的纪元。如今“一二?九”运动已经过去了八十年,但这八十年无法消除历史的屈辱,也无法磨灭我们的爱国之情。时间不曾让我们忘记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,更不会让我们抛弃奋不顾身保家卫国的决心。
  学子威行涌不休,京郊皓月照群游。敌猖纵火山河破,垂泪皆由落后愁。血雨腥风无所畏,金瓯残缺笔投收。赴汤蹈火驱倭去,万世英名立九州。辉煌暗淡了曾今的枪林弹雨,那些难以抚平的伤痕,在今天,都释放了,都坦然了,都不再感觉耻辱了。祖国的希望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,我们可以灿烂而光芒地活着。但是那些故事那些人,永远住进了我们内心深处。
  我与祖国共奋进,强国梦,我们的中国梦。循着先辈们的足迹,重温爱国热潮。以史为鉴,让我们记住当年哀鸿遍野、艰苦卓绝的战火岁月,让我们也记住今天幸福指数节节高的小康年华,我相信,同心同德,尽心尽力为祖国贡献我们的力量,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繁荣昌盛,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!(作者系我院文秘与法律系 2014 级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王芳菲)
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版权所有 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京ICP备12019430号-7
本期已有8444次访问,全刊已有13866540次访问